生態環境部 發布於 2018-07-23
經過誌願者們的艱苦奮戰,曾經的“火沙坨子”,如今已是一片蔥蔥草原。
18年的荒漠苦戰,6570個日夜的沙地煎熬,曾經的“火沙坨子”終於變成一片蔥鬱的綠洲。這滄海桑田的變遷,緣於一群治沙英雄的不懈堅守。
與沙奮戰
“風沙咆哮,天地不分,世界一片混沌。門窗被封死,矮牆被掩埋。風沙裏,我找不到父親和他種下的樹苗……我的心縮成一團,憋悶得透不過氣來。我束手無策,隻能站在狂風裏祈禱風停……”
——萬曉白日記
這是萬曉白關於風沙的第一篇日記。2000年,她的父親萬平辭去公職,成為科爾沁東部沙地第一位治沙誌願者——他決定終身治沙。
這一天,萬曉白的內心受到了人生中最大一次震動。兩米多高的沙柱呼嘯而來,昏天暗地,她佝僂著身子,呆立在沙地上,任憑沙土埋過雙腳,又埋過小腿。
她在心裏反複地問自己,人類到底應該怎樣處理與自然的關係?在這種惡劣環境下,我們還能做些什麽?人的一生怎樣度過才有意義?在一遍遍追問下,她深深地理解了父親的選擇。
父親的身影在風沙裏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高大。太陽透過雲層,把一個巨大的光環罩在他的身上。萬曉白壓抑在心底的熱流,化作滾燙的淚水,奪眶而出。那個幹瘦、平凡的父親,在風沙裏,閃耀著英雄的光輝!
科爾沁沙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之首,是北方沙塵暴的始作俑者。吉林省通榆縣同發鄉新合屯正處於科爾沁沙地的東部,這裏沙丘麵積大且流動快,被稱為“火沙坨子”。
30年前,這裏曾是綠浪翻滾的草原,在這兒下鄉的萬平,靠鄉親們的玉米糊糊度過了饑餓的日子;30年後,萬平再回故土,草原已變荒漠,良田被風沙侵蝕,鄉親們不得不在貧瘠的土地上靠廣種薄收維持生活。
萬平痛心疾首。他決心用餘生找回消失的綠色。
帶著半生積攢下來的30萬元錢,47歲的萬平放棄優越的工作,隻身一人紮進了荒漠。
荒漠種樹之難,遠遠超出萬平的想象。鬆軟的沙地,車輛寸步難行。他隻能靠肩扛背馱運送材料和樹苗。
2001年,萬平帶領鄉親們栽下的25000棵樹苗,因為幹旱、大風以及沙丘流動,沒挺過3個月,就全部死光了。
他耗費半年心血修的路,被黃沙吞了;耗資10萬元建的4000米圍欄,也被埋了。
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艱苦努力付諸風沙,萬平欲哭無淚。他吃不下、睡不著,足足瘦了15公斤,沙子和指甲長在一起,深深陷入指尖裏……
萬平強撐著身子,再次走向荒漠深處,他要想辦法讓樹苗在風沙和酷熱襲來之前存活下來。
萬平,隻身一人紮進荒漠,與沙奮戰!
無數次的失敗,無數次的摸索,萬平終於把樹種活了!但此時,他已欠下70萬元外債!電被停了,工人全走了。
萬平開始整夜整夜失眠,他甚至想到了去醫院賣血。聽說沙地可以栽葡萄賣錢,他冒著危險在“非典”期間,從外地扛回上百棵葡萄苗。
資金短缺、沒有人手、樹苗難活……一連串的難題,如同一駕沉重的板車,把勒在萬平脖子上的繩索越拉越緊……
萬平,如一位“瀕死”的英雄,雖屹立不倒,卻已千瘡百孔!
與草共生
“萬平黑了,更瘦了,短短幾年,他老了不下20歲。我知道,他心裏苦!萬平是我爸,我是萬曉白!我必須和我爸站在一起……”
——萬曉白日記
2005年,萬曉白放棄安穩的工作,來到新合屯,成為這裏的第二位治沙誌願者。
此時,萬曉白的父親已積勞成疾,腰常常疼得直不起來。一次大風暴後,他跪在沙地上,爬著將圍欄從沙土中扒出,黢黑的手背被剮出一道道血口子。
萬曉白心如刀絞,她瘋了一樣衝進荒漠,扶起父親。她再也無法忍受年過半百的父親在風沙裏一次一次跪倒、一寸一寸爬行……
萬曉白接過父親肩上的重擔。
萬曉白決定從父親手中接過沉重的使命。作為女兒,她不允許父親用透支生命的方式來抵抗風沙。她要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完成父親的心願。
生態恢複、荒漠治理是世界級難題,而中國又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麵積大、受風沙危害嚴重的國家,靠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力量,怎麽能行!
2006年,萬曉白注冊了吉林省第一個民間環保公益組織——通榆縣環保誌願者協會,以此吸納更多誌願者和治沙資金。
起初,人們並不理解萬曉白的行為。她滿懷激情寫的倡議書沒人理會,甚至許多人認為她沽名釣譽或者精神出了毛病。
萬曉白隻能先走進校園,依托高校原有的環保社團發動誌願者。很快,環保誌願者協會有了第一批大學生誌願者。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萬曉白白天植樹種草,晚上撰寫項目策劃書,一有空就跑到北京、上海,尋找企業和基金會募集資金。
閉門羹、譏諷、驅趕……萬曉白募集資金的路,無比艱難。多少次,忍辱負重,她咬破了嘴唇;多少次,委曲求全,她隻讓淚水往心裏流。
萬曉白曾無數次告訴自己:“不能退縮!向死而生!”
黨的十八大召開後,生態文明建設被放在突出位置。萬曉白預感到屬於自己的新時代來了。
萬曉白的工作越來越順利,她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建設美麗中國的呼聲一天比一天響亮起來,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支持我們,一些誌願者帶著資金主動找上門來……”
2015年,萬曉白麵向小額捐贈者發起眾籌。不到一年時間,就募集資金47萬元,資金難題有效破解。
解決了人手和資金問題,萬曉白開始重新確定治沙方案。
科爾沁沙地的前身是草原,所以萬曉白改種樹為種草。她決定先幹出一個示範區,再如法複製第二個、第三個……讓草原一小塊一小塊向荒漠深處挺進。
十八年,荒漠變綠洲。
18年的苦戰與煎熬,昔日的“火沙坨子”終於變成了300萬平方米的蔥鬱草原,植被覆蓋率達95%,野生動物有310多種。
萬曉白把恢複後的草原交給當地農民養雞、放牛,發展可持續農業;又開了網店,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
村民分享到綠色帶來的效益,開始自發投身沙地還草。2017年,村民李亞楠把自家50萬平方米沙地圈起來,建設了第一塊村民示範區。
萬平帶農民致富。
曾經嘲笑過萬平“老萬老萬,隻賠不賺”“治沙等於自殺”的農民們,已經成為治沙的“鐵杆衛士”,萬曉白父女則成為他們心中的治沙英難。
同心共舞
“草原上的花開了,很小,卻很美!我們的環保工作,越來越受關注和重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刻進人們的頭腦裏。未來,綠起來的一定不僅僅是科爾沁,而是整個美麗中國……”
——萬曉白日記
越來越多的誌願者,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終身實踐者。
2013年以後,當地青年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每年至少有300人次開進荒漠與萬曉白並肩作戰。他們以村屯為單位,成立了環保公共事務服務組。
萬曉白的誌願者隊伍在當地中學開設環保課程,還在北京、哈爾濱、長春等10多個城市的高校,不定期講授荒漠化治理知識。很快,來自全國25所大學的4000多名大學生誌願者成為治沙生力軍。他們在荒漠上植樹、種草,也通過各種渠道傳播環保理念。如今,這群大學生已成為重建青山綠水、守護美麗中國的終身踐行者。
示範區的成功和誌願者的環保故事像春風一樣,吹遍全國,吹向世界。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各國誌願者紛紛前來學習。美國生物化學博士陳慰中慕名而來,半開玩笑地說:“你們為全球環保做出了貢獻,應該去申報諾貝爾獎!”在中韓荒漠化問題國際論壇和荒漠化控製科學技術國際大會上,萬曉白團隊的治沙精神和成果被視為世界荒漠化治理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贏得了國際專家的掌聲。
作為環保誌願者的帶頭人,萬曉白先後被授予“中國優秀青年誌願者”“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等榮譽稱號,並獲得“中華環境獎”“母親河獎”“中華寶鋼環境優秀獎”等殊榮。
2018年,萬曉白獲得共青團中央頒發的第22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治沙的成功和社會的認可,鼓舞了更多誌願者,一個萬平變成了成千上萬個萬平,一個人的一輩子,變成了成千上萬人的一輩子。
恢複生態、建設美麗中國的夢想像種子一樣,在更廣闊的時空生根發芽,一支支浩浩蕩蕩的誌願者大軍,正向茫茫荒漠開進……
來源:吉林日報 作者:陳耀輝 孫翠翠
傳真:0318-2987119
郵箱:aaa0318@126.com
固話:0318-7705775/7705875
手機:13623388759/15003188759
網址://www.hshengmei.com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新華西路213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