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 發布於 2018-08-18
長江上遊城鎮化提速,環境汙染風險增加,環境基礎設施應當先行,不能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
近日,正在進行“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主題采訪的《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接連走訪了長江上遊雲貴川渝四省市發現,目前,長江上遊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的時期。多位受訪專家和當地幹部認為,曆史教訓和現實圖景一再證實,長江上遊不能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
隨著長江上遊地區城鎮化提速,環境汙染風險也隨之增加。對於經濟社會後發地區,尤其要做好產業布局,補齊環保基礎設施短板,不能讓生態破壞拖高質量發展的後腿。
一、治與汙的“拉鋸戰”
高原湖泊雲南滇池,擁有35條河道支流,是關係著長江上遊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20多年來,滇池經曆了一場汙染與治理的“拉鋸戰”。
上世紀80年代,滇池岸邊可謂一派“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的景象,是昆明人戲水消夏的好去處。
自上世紀90年代起,滇池沿湖陸續建起各種化工廠、造紙廠、印染廠,兩三年工夫,一條條入湖河道就變得漆黑濃稠,河底積起厚厚淤泥,臭不可聞。到了90年代後期,水葫蘆瘋長,在水麵上織成一張厚厚的“毯子”,人站到上麵竟然都不會下沉。當地花了很大力氣清除水葫蘆後,藍藻繼而爆發,水麵常年像油漆般漂綠,未見水麵,就已腥臭難當。
昆明市副市長吳濤對滇池的變化深有感觸。他說,滇池治理早期以點源汙染為主。但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僅僅“還舊賬”未能遏製汙染加劇的趨勢。近年來,滇池治理轉變理念,過渡到全流域施治,遏製增量汙染的同時消減存量汙染。經過20多年努力、超過500億元投入,滇池水質終於“企穩向好”。
但兩個月前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來到雲南時,仍然發現了不少問題。督察組來到位於昆明市官渡區一條重要入湖河道廣普大溝進行調查。據在場記者記錄,當時雖然經過一場大雨衝刷,但在岸邊仍能聞到陣陣惡臭,水體非常渾濁。另一條入湖河道海河雖已在住建部黑臭水體名單中“銷號”,但實際仍為輕度黑臭水體,且上段水質不穩定,入湖河道水質亟待改善。另外,滇池環湖截汙管道為96公裏,但由於雨汙未分流,汙水處理廠來水濃度不夠,運行效果並不理想。
2018年昆明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實現35條入湖河道水質達標。但2017年數據顯示,滇池僅25條入湖河道水質達標,還有一些河道仍處於劣Ⅴ類。《2017年中國環境公報》顯示,滇池湖體為重度汙染,全湖平均為中度富營養狀態。10個水質點位中,Ⅴ類水質點位4個;劣Ⅴ類6個。與2016年相比,劣Ⅴ類水質點位上升60.0個百分點。
“滇池達到水質好轉的狀態是十分脆弱的。”一位專家這麽說。
滇池汙染與治理的“拉鋸戰”,正體現了環境破壞容易、生態修複很難的道理,體現了兩種發展觀的較量。對於上遊生態敏感脆弱區來說,選擇發展什麽樣的產業,要科學評估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壓力,合理規劃國土空間功能,提前布局意義尤其重大。
二、叫停“汙染大戶”落戶上遊
2018年上半年,貴州省GDP比上年同期增長10%,增速“領跑”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17.4%,主要在脫貧攻堅、基礎設施、教育醫療上加大力度補短板,其中基礎設施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18.4%;雲南省上半年GDP同比增長9.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5%,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1%,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11.6%。
“長江經濟帶上中下遊、東中西部所處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不一樣,上遊省份從基礎建設到城市集約度,與中下遊相比,既有一定差距,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間。”生態環境部西南督察局一處處長白平認為,一方麵,上遊省份的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是基礎設施增量比較大,帶動了GDP增速;但另一方麵,這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例如,汙染物排放量的增加,環境問題容易集中爆發,高耗能、高汙染行業有向上遊轉移集聚的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把環境基礎建設適度超前,把產業規劃布局提前做好,避免長江上遊走上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白平提醒說。
重慶雲陽縣是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功能區、三峽庫區腹地。雲陽縣委書記張學鋒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因為環保不過關,2016年雲陽縣拒絕了一個產值超百億的精細化工大項目。這個通過招商引資進來的項目本已簽約開工,但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指導下,雲陽設定了產業負麵清單和禁投清單,劃定投資開發禁止區域,嚴禁高能耗、高汙染項目落戶。“這個項目因不符合雲陽的定位要求,隻好立即中止了。”
工信部發布的《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指南》對上遊沿江地區提出要求:“突出綠色發展,重點發展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創新發展模式和業態,高起點、有針對性地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實現產業集群式、鏈條式、配套式綠色發展。”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研究所高級經濟師董溫彥說,合理規劃長江經濟帶資源能源的開發利用,科學規劃產業空間布局,要嚴格把控汙染治理,切實做好綠色生產。
特別是要在製度、監管等方麵做到位。例如,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應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和實際情況,在國家劃定生態紅線區域等級範圍內辨別、選擇優勢產業方向,設定標準、守住底線。要嚴禁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後生產能力和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向長江中上遊轉移。
三、設清單補短板
長江經濟帶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處理好的五個關係中,第一個就是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全麵做好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複工作。白平認為,對於上遊來說,當前急需重點解決的是與發展速度不匹配的環保基礎設施短板問題。
一是汙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差距大。老城區汙水處理管網不配套不完善的問題,導致汙水直排和汙水處理廠“吃不飽”現象並存;產業園區汙水處理配備不齊全,這些情況在上遊地區不同程度存在。
二是垃圾規範化收集處理欠賬多。上遊地區有的縣城尚未建成規範的垃圾填埋、焚燒廠,部分已建成的垃圾填埋場則尚無滲濾液處理設施,鄉鎮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工作剛剛起步,農村則基本處於空白狀態。
三是工礦企業汙染依然突出。這些年,上遊地區重點整治關停了一些環保不達標的小紙廠、印染廠、化工廠,但臨江臨河工礦企業汙染仍是最重要的汙染源之一。
四是農業生產的汙染不容小視。近年來的環保督察發現,小流域形成黑臭水體的原因就是上遊有個養殖場。畜禽糞便處理不到位,流到水溝裏,就汙染了一條河。農業種植中施用的化肥和農藥,也有相當一部分進入水體,造成汙染。
生態環境部環境評估中心總工程師李天威認為,長江上遊麵臨的生態壓力主要體現為結構性和布局性矛盾。上遊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礦藏資源和稅資源集中分布區,同時也是後發地區,工業化城鎮化都在加速,產業形成、城鎮擴張的過程,會對長江生態產生很大壓力,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突出。
本刊記者了解到,生態環境部正在組織長江經濟帶省市編製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麵清單(簡稱“三線一單”)。“三線一單”是將國土劃分為不同的空間管理單元,在發展和治理的目標、總量、準入上提出標準和管控策略。“三線一單”旨在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要求,結合上中下遊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演變的梯度差異,謀劃長江經濟帶生態安全戰略框架。
其中,負麵清單管理尤其引人關注。《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已明確指出,長江沿線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抓緊製定產業準入負麵清單,明確空間準入和環境準入的清單式管理要求。提出長江沿線限製開發和禁止開發的岸線、河段、區域、產業以及相關管理措施。不符合要求占用岸線、河段、土地和布局的產業,必須無條件退出。除在建項目外,嚴禁在幹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裏範圍內布局新建重化工園區,嚴控在中上遊沿岸地區新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項目。嚴控下遊高汙染、高排放企業向上遊轉移。據悉,負麵清單管理製度已征求沿江省市和相關部門的意見,正在抓緊修改完善。
李天威說,“三線一單”未來要形成一張圖、一平台、一清單,由省級統籌、市縣參與、國家審核,對外發布。能不能上什麽項目,在三線一單管控平台一查就清楚。“博弈必將是長期的,除了紅線和國家明令保護或淘汰的以外,最終會是一種平衡。任何環境問題,首先是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選擇。”
近期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要求,省級黨委和政府加快確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製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在地方立法、政策製定、規劃編製、執法監管中不得變通突破、降低標準。實施生態環境統一監管。
來自生態環境部的最新消息,地處長江上遊的雲貴川渝四省市均已經劃定和發布本行政區域生態保護紅線。預計長江經濟帶“三線一單”編製將於今年年內完成。
傳真:0318-2987119
郵箱:aaa0318@126.com
固話:0318-7705775/7705875
手機:13623388759/15003188759
網址://www.hshengmei.com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新華西路2138號